乌式粘度计数据处理(乌氏粘度计数据处理)

2024-06-29

为什么测定粘度时要保持温度恒定

1、因为黏度与温度相关,且一般正相关,因此,如果温度变化,则黏度也变化。所以粘度测定实验中,一定要保持体系温度恒定,这样才能测得需要的数据。牛顿流体:符合牛顿公式的流体。 粘度只与温度有关,与切变速率无关。

2、因为粘度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。温度一变,粘度就变化。所以要在一定的温度下,保持恒温,才能测得该温度下的粘度。

3、因为液体的粘滞系数对温度非常敏感,随温度变化很大,所以只说液体的粘滞系数是多大是没有意义的,必须要说在什么温度下液体的粘滞系数是多少。所以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温度不变,注意手不要触摸圆管壁等。

4、特别注意被测液体的温度。许多用户忽视这一点,认为温度差一点无所谓,我们的实验证明:当温度偏差0.5℃ 时,有些液体粘度值偏差超过5%,温度偏差对粘度影响很大,温度升高,粘度下降。所以要特别注意将被测液体的温度恒定在规定的温度点附近,对精确测量最好不要超过0.1℃。

5、温控装置则用于控制被测液体的温度。由于液体的粘度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,因此在进行粘度测量时,必须保持恒定的温度。温控装置通常包括加热器、温度传感器和控温仪表等部分,以确保在测量过程中能够精确地控制液体的温度。综上所述,毛细管粘度计的结构设计精巧,能够准确地测量出液体的粘度。

请各位化学大师指点

1、从图3中可以看出也有三种质子,其中d为43ppm的吸收峰归属于主链上的亚甲基-CH2-的质子(a)吸收峰;d为98ppm的吸收峰归属于主链上次甲基-CH-的质子(b)吸收峰;d为95ppm的吸收峰归属于与氮相连的次甲基-CH-的质子(c)吸收峰,这是由于氮的电负性比较大,引起去屏蔽作用,使得共振频率向低场移动化学位移增大。

2、答案是C,详细解答如下:答案A中,碘受热属于生化,没有化学键的断裂,而氯化铵受热分解,是共价键破坏;答案B中,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,破坏的是离子键,而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,破坏共价键;答案D中,硫酸氢钠受热是分解生成硫酸钠和水,是共价键的破坏,而溶于水是生成硫酸氢跟和钠离子,破坏共价键。

3、两个方程式相加得Na202+CO==Na2CO3,因此可知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,消耗的是一氧化碳,当一氧化碳消耗完,过氧化钠过量,1体积的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0.5体积的氧气,这时所有反应都结束,剩余0.5体积气体,对应于八分之一p。

4、所以ka就是55*10^-10,所以H=05*10^-5,所以计算一下,PH=98 碳酸根水解,所以KB=79*10^-5,那么OH=890*10^-3,所以PH=128 双水解,但是两者的水解程度一样,那么PH=7。

5、A、对。B、错。苯的同系物应该是在苯环上连接一个或若干个烷基支链的烃。C、对。分子式为C9H8。见上图。D、错。液溴在溴化铁催化下是苯环上的卤代,产物应该是一种。因苯环上剩余2个H原子位置对称,属于同一种化学环境的H原子。见图。

奥氏粘度计误差原因

1、原因:在进行温度测定的过程中,由于搅拌器的搅拌不可能使得体系中各部分的温度达到绝对均匀。所以,通过温度测量仪测得的是测温探头附近液体的温度,此温度与饱和蒸气的温度不一定完全一致,从而使所测数据和最终计算结果与实际值间存在误差。

2、本实验使用的奥氏粘度计存在的不足:在进行温度测定的过程中,由于搅拌器的搅拌不可能使得体系中各部分的温度达到绝对均匀。温度,加入样品体积。测试原理是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溶液流过毛细管所需时间来测定粘度。

3、奥氏粘度计的测量存在一定误差(当然,任何仪器都存在误差),而采用比较法测定的值相对来说比较准确,只是要通过多次比较才能相对准确,所以肯定有这个讲究。奥氏粘度计它是玻璃仪器,没冷却直接放入去离子水中因为热胀冷缩原理会导致仪器损坏,所以嘛一定要烘干然后冷却。

4、如果先测出、、、各量,则可求得液体的粘滞系数(2)为了避免测量量过多而产生的误差,奥斯瓦尔德设计出一种粘度计(见图1),采用比较法进行测量。